焦點
-
Intel有望推4 GHz Pentium Gold處理器力抗AMD Athlon
AMD家的Athlon處理器在入門級市場佔有不錯的優秀地位,Intel不願讓其專美於前,日前傳出Intel將可能推出雙核心、14nm++製程的新款Pentium處理器以對抗Athlon。 歐洲零售商列出了一系列Intel即將推出的處理器,其中最高階的是型號Intel Pentium Gold G5620,將具備4GHz時脈、2C/4T配置、65W TDP。其他的處理器型號,則是包含G5420(3.8GHz、2C/4T)、G5600T (3.3 GHz、2C/4T)、G5420T (3.2 GHz、2C/4T)、Celeron G4950 (3.3 GHz、2C/2T)、Celeron G4930 (3.2 GHz、2C/2T)以及 Celeron G4930T (3.0 GHz、2C/2T)。 至於其他特色和更細部的規格,目前則是尚未有任何消息流出,但考量到Intel這陣子在14nm++製程上面臨瓶頸,加上就入門級處理器來說,現階段Intel確實有些無力,也因此讓人覺得這些流出的處理器型號和基本規格似乎真有其事。 芬蘭和丹麥的零售商都相繼將這些處理器型號列在「預計於3月中販售」的消息上,但價格方面仍就無從得知。
-
NVIDIA GeForce GTX 1660 Ti效能流出、約比GTX 1060快25%
市場上最近討論度最高的顯示卡,除了AMD新推出的Radeon VII 7奈米顯示卡以外,非NVIDIA的GeForce GTX 1660 Ti莫屬了,該卡片據傳雖然整體的基底是以GTX 1060為主,但將採用最新的圖靈(Turing)架構,理論上效能勢必會比原先的顯示卡還強,而從最新流出的消息來看,這個推論是正確的,而且更有甚之,GTX 1660 Ti看起來甚至效能快追上GTX 1070了。 目前流出的跑分數據來看,在《Final Fantasy XV》的跑分測試中,GTX 1660 Ti獲得5000分的成績,同樣的測試下,GTX 1070獲得4955分,效能表現已然超越GTX 1070。而另一個新流出的《奇點灰燼》(Ashes of the Singularity)數據中,可看到在FHD解析度下,GTX 1660 Ti獲得4800分成績,GTX 1070獲得4900、GTX 1060則是3800、RTX 2060則是5500分。 GTX 1660 Ti的成績可說非常接近GTX 1070的表現,對比GTX 1060的話,GTX 1660 Ti的效能表現約快上25%,不過RTX 2060的表現又比GTX 1660 Ti快上約14%。考量到目前來看,GTX 1660 Ti的建議售價可能落在279美金下,比起GTX 1070在推出時的379美元,相較之下是一個不錯的購買選擇。 GTX 1660 Ti目前看起來,效能表現似乎很有競爭力,但在價格方面就又是另一回事了,279美元假如直接換算成台幣,也需要至少8600元台幣左右,加上稅金等手續,價格勢必會非常接近萬把塊。但目前市場上,RTX 2060的普遍行情最便宜的也只要12,000元左右,但RTX 2060的效能又比GTX 1660 Ti還要更快,考量到只需要多花個可能兩三千塊就能買到RTX 2060的話,GTX 1660 Ti的競爭力在這方面就會顯得有些尷尬。 但不管怎樣,一切還須等待GTX 1660 Ti正式推出後,才能確定其真正的效能表現,屆時究竟該卡片是否有市場競爭力,仍有待觀察。
-
年後升級衝一波、選對陣營才真香,沒內顯的Core i5-9400F你真的要嗎?
過了年、領了紅包跟年終獎金,應該沒有花光光吧!雖說年前先搶下手升級一波可以好好宅在家裡打Game爽快之外,年後更多的賣場好康也紛紛出爐,還沒花掉預算的玩家可以趁著年後的假期,更新一下配備,月底就又將迎來一波的連假囉! 年後的賣場情報大概有幾個東西可以關注一下,首先是記憶體的部分仍舊維持小幅下滑的趨勢,單條8GB DDR4-2666已經跌破1,300元新台幣大關;SSD的跌幅也仍舊持續中,960GB容量版本也出現3,000元以下的限量促銷(SATA介面),應該再過不久就會有很多款選擇了。 至於顯示卡方面,打Game不可或缺的核心零組件當然也得慎重選擇一下,隨著越來越多有支援「光追」及「DLSS」大作出爐,NVIDIA除了加強在RTX系列上面的推廣之外,更超值一些的GTX 1660 Ti也即將正式開賣,不想收二手礦卡的朋友,直接下手1660 Ti或許是個折衷的辦法,而且AMD Radeon VII才剛開賣就缺貨狀態,想嘗鮮的可能得先去店家預定一下,不然轉投RX580、570的懷抱也不錯,論C/P值來說,顯卡要賣這麼便宜的時代也是很久之前的事了~ (看看二手的拋售價就知道有多低…) 那處理器的部分呢?年後下手有沒有值得推薦的?原則上就是按大家的預算來下手,畢竟每個人的需求與手上預算多寡都不相同,並不是一味的推薦最高階版本,常見的大都是中階等級最適合大多數人,價位上也是落在6,000元以內是比較超值的,這部分當然也是看玩家要選哪個陣營囉! 在過年前的賣場採購情報中(),小編就有貼了當下的報價供大家參考(原價屋1/28報價),除了AMD仍舊是維持不漲價的狀態(登錄再送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 2),事實上Intel陣營倒是混雜的很,先不說目前市場上算是7、8、9代版本全部混雜在一起銷售(導因於先前的8代大缺貨,正規代理與平行輸入版本都在市場上販售),光是「F」版本的推出,就又讓Intel自家的版本型號更多更雜了,而且還拿掉了原有的內顯核心,更是降低了自家優勢,一個月來的價格變化略有呈現微幅調降的狀態,小編把三張不同日期的報價截圖拉出來大家比對一下,最新的2/19號報價上面可以看到無內顯核心的Core i5-9400F促銷力道比前代的8400還要用力,真是怪了,不是應該先清前代庫存才對嗎?該不會是9400F更難賣吧(誤 光是i5-9400F的報價就從年前(1/28)的5,800元微幅調降到5,700元(2/18),2/19再往下降100變成了5,600元,如果是組裝價就更低一些,從5,600小幅調降至了5,500元(2/19),降價的狀態看出似乎少了內顯的9400F並不太受玩家的青睞,更好玩的是,事實上在Intel的官網上面,9400F與9400的報價是一樣的,如果你是消費者,真要買9400這一款版本的話,你會買哪一顆? (所以Intel很聰明啊,現在只賣9400F而不是9400~) 然後好玩的是,2/19的報價中,8400這一顆竟然「漲價了」,從原本的6,100元直接調高200,價格來到了6,300元,去PCHome 24小時購物查查,果然沒甚麼比缺貨更大牌,反正如果不想買沒內顯的9400F就只能選前代的8400囉,賣貴一點也是應該的,畢竟頻率才差那麼一咪咪、但是8400有內顯啊~ 而且可不僅僅只是8400小漲,連9600K的價格也從7,800元調高變成8,200元,悄悄小漲了400元,對照一下上次小編有貼的對比圖表,相較於Intel目前的報價狀態,或許過年前來不及下手的玩家,可以試試維持價格不波動的AMD陣營,不用擔心價格亂飆漲、代理或平輸版本誰保固這些問題,而且還能額外獲得熱門遊戲「湯姆克蘭西:全境封鎖 2」,更不用說還有剛出爐的Radeon VII以及超高C/P值的Radeon RX590/580/570可以搭配,打Game肯定一把罩,跟著小編說一句:AMD、真香! 如果9400F也是採用焊料的話,或許玩家會接受度較高一點,畢竟原本的內顯也不強,UHD 630頂多拿來打打LOL,連玩個魔獸世界都很緊繃、特效都要開到最低,更不用說想要拿來玩3A大作、那簡直就是開玩笑了,所以想要有更多用途的朋友應該通常也都會額外加裝獨立的中高階顯示卡,這樣的基礎點上,沒內顯也就算了,如果價格上的優勢更強大一點、差距更明顯一點…,只可惜9400F在國外玩家的開蓋下原形畢露,玩家期待的9代採用焊料的願望看來只能存在K版本中,沒內顯的F版一樣用萬年散熱膏上一上而已,基本上就跟8代8400沒啥差別,換個分身、改個新名字就能開賣,人家都7nm了、Intel老兄你的10nm還要等多久? 只能說,Intel把14nm的影分身之術練到極致,14nm+、14nm++、++++++++、快把10nm產品端出來吧,甚至最近網友還發現有「9900KFC」這個型號,好吧,異業結盟很常見、肯德基爺爺也很親切、蛋塔我也愛吃,9900KF這個版本先前有公布過了,多個C意思是啥?吃雞嗎?哈!
-
Windows 7用戶們!記得在3/12至4月安裝SHA-2更新包!以便7/16以後可以繼續使用Windows Update
微軟將在2019年3月12日起,發出一個支援SHA-2的獨立更新包,給Windows 7與Windows Server 2008的用戶更新,以便在7月16日的實施截止日前做好準備。簡單來說,如果您現在還在使用Windows 7或Windows 2008,您必須得在3/12至7/15這段期間內,去安裝一個叫做SHA-2的更新檔案,因為微軟在7/16之後發布的更新包,就會只採用SHA-2的加密演算法來做數位簽章。而Windows 7只有支援SHA-1,並不認得SHA-2,所以要安裝這個SHA-2更新包,才能繼續使用Windows Update的服務,直到Windows 7停止延伸支援日! 先簡單說明Secure Hash Algorithm 1 (SHA-1,安全雜湊演算法1),可說是當今很流行且常用的一種加密演算法,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所設計,並由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發布為聯邦資料處理標準(FIPS),首次於1995年公開。SHA-1可生成一個被稱為訊息摘要的160位元(20 Bytes)的雜湊值,以用來檢驗某個檔案是否為原始狀態而沒被染指或竄改過。 然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SHA-1的老舊演算法已不敷當今的資訊使用。其實NSA早在2001年就發布了新的SHA-2的新版演算法(採用224位元,稱為SHA-224),還有額外SHA-256、SHA-384、SHA-512,以及SHA-512/224、SHA-512/256等演算法標準。只是SHA-1被用了好多年,用到現在還在使用。不管是您的銀行PKI金鑰、安全加密網站SSL憑證,或是微軟的Windows檔案數位簽章,都是以SHA1來加密的! 終於,在密碼分析人員於2005年發現對SHA-1的有效攻擊方法,便說明了SHA-1不夠安全。2010年更有許多組織建議別再用SHA-1了,改用SHA-2或2015年發表的更安全之SHA-3來取代。更甚者,CWI Amsterdam與Google在2017年2月23日正式公佈(可以去他們網站仔細看他們網站的Logo,左邊還浮出紅色的SHA1字眼),透過9兆次碰撞攻擊,製作出兩份內容不同文件檔,但SHA-1雜湊值卻相同的實例做為概念證明。 既然SHA-1不安全,那麼我們每天上網使用的瀏覽器,尤其是去https那種有加密過的網站去購物,是不是有安全疑慮?答案是的!因為早期的SSL憑證(使用在https)也是使用SHA-1來加密,不過微軟、Google與Mozilla早已宣佈,其瀏覽器(IE, Chrome, Firefox)在2017年以前,就已經不再支援以SHA-1演算法做數位簽章的SSL憑證了。 只是因為以前的SSL認證太多,因此目前您的瀏覽器還是有使用到採用SHA-1與SHA-2的各種數位簽證SSL憑證。 雖說,而Windows 7本身只支援SHA-1,為了繼續提供更新服務,微軟還是很佛心的提供Windows 7的SHA-2更新包,讓Windows 7可以認得新的SHA-2加密演算法! 根據說明,目前Windows Update裡面的更新檔案,都採用了雙數位簽章(SHA-1與SHA-2)的作法,讓新舊作業系統都可以安全的升級與更新。然由於微軟考量到SHA-1演算法有弱點,因此微軟將於2019年7月16日起,全面放棄使用雙數位簽章的作法,改使用SHA-2來做數位簽章。 這樣一來,由於Windows 7 SP1、Windows Server 2008 R2 SP1,以及Windows Server 2008 SP2這些作業系統都只支援到SHA-1,所以若接收到這些更新包的話,就會出現「更新失敗!無法認得這個數位簽章」等錯誤訊息!因此,微軟擬在2019年3月至4月間,提供SHA-2獨立安裝包,讓您的Windows 7/Windows Server 2008也能支援SHA-2,以便繼續在2019/7/16之後,能夠繼續收到Windows Update的通知與更新!而相信微軟也將在這段期間不厭其煩地提醒您記得安裝SHA-2的修補包!因為微軟預計將在2019/9/16正式放棄SHA-1,所有更新包都只使用SHA-2的加密!屆時您的老Windows若不支援SHA-2,就只能跟Windows Update說掰掰! 以下就是微軟導入SHA-2的行程表。 這次的更新重點,在於不管您的老電腦、新電腦,有在用的,或很少使用的,反正您都要記得,就是3月12日至4月這段期間,記得跑一下Windows Update,或者到微軟官網下載那個「支援SHA-2的獨立更新包」(下載一次就可以在每個電腦上執行),以便在7月16日以後,能夠繼續接收到Windows Update的各種安全性更新,直到2020年1月14日正式結束支援。 筆者建議,無論如何都要記得去下載那個「SHA-2獨立更新包」,並存放好。以免7/16以後若要重新安裝Windows 7之後,卻無法使用Windows Update。總之,想要Windows 7再戰10年,記得去下載並安裝SHA-2更新包就對了!
-
向Apple致敬?!Android Q將取消返回(Back)鈕?!未來僅剩Home鈕與手勢輸入
MWC 2019即將開展(2/25~2/28),將有不少大廠推出的新手機,紛紛內建最新的Android 9.0 Pie作業系統,搭配全新的輸入方式 (僅提供Home + Back鈕的「雙按鈕」導航鍵之全新輸入),有別於Android 8.0 Oreo以前的「三按鈕」(Back + Home + Recent)的導航鍵配置。相信將有不少使用者可能必須重新習慣這種新的導航鍵設置。 目前包括Google Pixel 3、Pixel 3 XL、Sony Xperia XZ3、小米MIX 3、HUAWEI Mate 20、Mate 20 Pro、Mate 20 X、Mate 20 RS、OnePlus 6T、Nokia 8.1、Vivo NEX等新手機,出廠時便搭載Android 9.0 Pie,採用雙按鈕的導航設計,將Recent按鈕取消,改由使用手勢左右移動的方式來切換App。 2018年可說是手機進入全面屏的時代。Apple的作法是在iPhone X以後版本,把實體Home鈕給取消,改成以手勢方式來進入Home,以及各種程式切換。當然這樣一來,Apple族必須重新適應這種全新的輸入方式。 至於Google這邊,早在Android 4.0時代就已經把導航實體鈕改成能夠在螢幕下方控制的Navigation Bar,同樣提供Back + Home + Recent 的三鈕設計,並可客製化(加入新的按鈕或配置),讓手機透過螢幕下方的導航區來控制,以減少實體按鈕,或是螢幕別配置導航鍵區,在手機下方配置觸控式按鈕。後來的新手機由於螢幕尺寸越來越多,紛紛將觸控式按鈕取消,全部改成螢幕觸控導航鈕方式,成為大家當今熟悉的Android操作方式。 至於裡面,這種 Back + Home + Recent 的三按鈕的導航鍵區設計,將可以手勢Home鈕取代,此時Home鈕變成藥丸形狀,左邊則保留Back 鈕的配置,正式把Recent鈕剔除。雖說這版仍可保留第三鈕的 Recent 或客製化按鈕,但全新的輸入方式,將考驗傳統Android使用者的使用習慣。 目前已知Google I/O發表的最新Android 10.0 Q版本,將可能再次將Back鈕給去掉,變成導航鍵區只剩下Home鈕,再搭配手勢在導航區左右移動來切換App。因此,未來的手機使用介面,幾乎清一色採用手勢控制,包括一般操作、以及導航鍵區的操作(程式切換、回Home、關閉程式)等等。 請參考外電影片,比較Android Q與Android P的導航鍵區的不同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CM2SR5pDn4 ▲新版Android Q的手勢操作,將沒有Back鈕 (引自 xdadevelopers) 當然在Android Q版本中,除了廢除Back鈕之外,還有不少全新功能,包括系統級的暗色系主題 (類似macOS Mojave的暗色主題),以及臉部辨識功能(可登入與支付)等等! 疑?等等!這難道是向Apple致敬嗎?加入暗色主題、臉部辨識解鎖+付費,現在連導航鍵區都砍到只剩下一個Home鈕。是否這樣的操作方式,才是未來趨勢呢?看來真的「回不去了」!總之,等Android Q正式推出,就可以確定全新的Navigation Bar是否如畫面那樣,只剩下Home鈕而已。
-
老舊GPS裝置將可能於今年4月6日失效? 趕快更新韌體或換新!
什麼?有些GPS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裝置,將可能在2019年4月6日失效?怎麼會這樣子? 原來2019年4月6日當天,GPS的「週值」(Week Value)將會重置,導致舊款GPS日期算錯,造成導航失效! 由於衛星傳送的GPS訊號封包中,有包含時間資料,以便與接收裝置的時間做同步,接收裝置可以藉由接收到各衛星的時間差,來計算出目前GPS裝置的所在位置。只是,當初GPS在定義的資料封包時,有關於時間的欄位,只用10位元來表示「週(Week)值」,使得週總共有210 (二的十次方)種表示方式(0~1023)。例如值是43,就是第43週。然後再加上第0週當時所定義的日期,就等於現在的日期! 大家都知道1年有52個星期,那麼1023個星期,大約是19.7年。而國際定義的GPS時間是從1980年1月6日開始(Week值為0),當時過了19.7年,也就是1999年8月21/22日的時候,Week值已到達1023必須再加1的時候,這個值因為受到2的十次方限制,所以會重新重置為0。因此GPS組織在1999年當時就已經提醒過不少航海、交通、飛行等單位,記得檢查GPS是否能因應這個「週值重置第一期」結束、即將進入「週值第二期」。也就是GPS裝置取得GPS訊號封包時,必須能夠對應到正確日期,而不會接收到Week值是0時,還認為還是1980年1月6日,應該是1999年8月21/22日以後才是! 「週值第二期」,也就是1999年8月又再過19.7年,也就是2019年4月6日時,Week值又到達1023的極限然後再重置為0,並進入「週值第三期」。也就是說,有可能一些早期在1980~2000年中所生產的GPS裝置 (包含各式GPS裝置,如航海、飛航、車用GPS等,甚至一些手持裝置,如PDA、Smartphone、手錶…等等)將因為無法正確轉譯到2019年以後的日期,造成GPS接收端(裝置)與GPS發送端(衛星)的時間不同步,使得導航系統出問題! 正由於GPS的時間只要有1ns (奈秒)的誤差,就可能發生1英吋(2.54cm)的位置誤差,更別說差了十幾年,可會讓您的導航系統發生故障!雖說這個問題只會發生在早期只有10位元週值的GPS裝置,而且可能是2000年以前的GPS裝置才會發生。但是,也有可能2000至2018年生產的新GPS產品並沒注意到此問題, 其韌體計算方式還是用舊的計算方式,只設定在遵循「週值第二期」(1999/8~2019/4)的時間,這樣一來,只要一進入「週值第三期」(2019/4~2038/12)時,這些裝置就還會以為現在還是週值第二期,而產生日期混亂!造成無法使用的情況! 至於新一代的GPS裝置,大多已經遵循IS-GPS-200規範,能提供正確日期,因此不會有日期無法同步的問題。而且未來的GPS,將會直接採用13位元的週值,這樣週值的表示範圍就可以高達213 (二的十三次方),也就是8192 (0~8191),可以用個157年沒問題!一台GPS裝置應該也沒辦法用到那麼久才是! 總之,記得向您的GPS製造商洽詢這類的問題,或到您GPS製造商的官網,去查看是否2019年4月以後會不會有時間無法同步的問題。以免到了4月6日之後發生汽車內建的GPS無法導航,或是手機導航App出問題,總之早一步因應,早一點將問題解決。
-
Intel第九代筆電處理器規格流出,旗艦級Core i9-9980HK最高可超到5.0 GHz
Intel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正式發表針對筆電推出的第九代Core處理器,不過由於Intel必須將處理器的規格和型號做清楚的表格,以便向下游相關廠商說明,處理器的型號以及大致的規格已經流出了。 最新流出的第九代Core H系列行動版處理器總計共有六款,其中,Core i9、Core i7和Core i5各有兩款。最高階的Core i9-9980HK處理器將會是新一代Intel筆電處理器的霸者,搭配8C/16T的配置,最高時脈可超至5.0 GHz,具備16MB L3快取。另一款Core i9-9880H處理器同樣也是具備8C/16T配置,不過最高時脈則是稍微下降至4.8 GHz。兩者的差別和歷代Core系列處理器在命名上的邏輯相同,後綴詞有多了「K」的版本,代表完全解鎖,可讓玩家自行超頻,但至於該處理器到底能超到多少就考驗筆電廠商產品屆時的散熱能力了。 接下來則是6C/6T配置段位,分別是Core i7-9850H和Core i7-9750H兩者,其時脈最高分別可來到4.6 GHz和4.5 GHz,兩者都具備12MB L3快取。Core i5階級則是有Core i5-9400H和Core i5-9300H兩款,前者是4C/8T配置、時脈最高4.3 GHz、具8MB L3快取;後者則同樣是4C/8T配置、8MB L3快取,但最高時脈僅4.1 GHz。 值得一提的是,流出的規格表中同時也具備後綴詞為「KF」的版本,也就是Intel日前宣布將不搭載內建顯示晶片的處理器,這類處理器型號有Core i9-9900KF、Core i7-9700KF、Core i5-9600KF、Core i5-9400F以及Core i3-9350KF,不過這類處理器則主要將針對桌上型電腦為主。 搭載Intel第九代行動版處理器的筆電普遍預期會在今年第二季陸續推出,搭配目前NVIDIA已推出的RTX Max-Q系列顯示卡,屆時勢必將會讓筆記型電腦的硬體效能表現再度往上提升。
-
AMD Radeon VII效能比拚,RX500系列和NVIDIA參戰
隨著AMD Radeon VII顯示卡效能在2/7解禁,小編當時也為玩家們帶來了第一手的,但小編也知道玩家們最關心的一定是Radeon VII和目前線上各卡片之間的效能實測效果孰優孰劣吧!這次小編找了AMD自家的RX500系列RX 570、RX580和RX590顯示卡,加上NVIDIA上世代GTX系列顯示卡,以及當前的RTX系列顯示卡,一同和Radeon VII來個效能大比拚! 有關先前的Radeon VII開箱文和詳細的效能測試文可以看這邊 接下來小編將藉由常見的3DMark軟體和VRMark軟體,針對AMD Radeon VII顯示卡的效能,對比AMD自家前世代的RX500系列顯示卡,包含RX570、RX580和RX590,RX系列還會做雙卡CrossFire(後文以「CF」做代表)的比較。 另外,也將和NVIDIA的GTX系列顯示卡(上至GTX 1080 Ti、下達GTX 1060 6GB)和現今的RTX系列顯示卡(上至RTX 2080 Ti、下達RTX 2060),一併作效能比較並分析Radeon VII的優勢。 這邊值得一提的是,先前小編進行一手效能測試時使用的是AMD官方在NDA期間提供給媒體測試使用的驅動程式,隨著顯示卡本身上市後,Radeon VII已經有新的對應驅動程式可供下載使用,因此,本文所提供的數據是使用新版驅動程式後的實際效能跑分,部分跑分效能相較於NDA期間有些微提升。 另外,這邊也提供小編的測試平台規格供玩家們參考: 處理器:Intel Core i9-9900K 主機板:ASRock Z390 Extreme4 記憶體:G.Skill FLARE X F4-3200C14-8GFX DDR4-3200 @ 2666 8GBx2=16GB 顯示卡:AMD Radeon VII SSD:Intel Optane SSD 905P 480GB 電源供應器:Thermaltake Toughpower XT PLATINUM 1275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1809 先從最基本的3DMark跑分軟體來看吧!這部分包含Time Spy、Time Spy Extreme、Fire Strike、Fire Strike Extreme和Fire Strike Ultra五種不同的測試模式。 接下來則是針對虛擬實境(VR)遊戲和環境進行效能評估的VRMark測試軟體,分為最基本的Orange Room模式,中度環境的Cyan Room模式,以及對硬體需求最嚴苛的Blue Room三種模式 接下來進入遊戲跑分測試的部分,這裡小編將以常見的《古墓奇兵:暗影》(Shadow of the Tomb Raider)、《刺客教條:奧德賽》(Assassin's Creed Odyssey)和《極地戰嚎5》(Far Cry 5)三款遊戲作為指標,細看Radeon VII在各遊戲中,以最高畫質設定下,分別在4K(3840x2160)、2K(2560x1440)和FHD(1920x1080)三種解析度下的效能表現,並且同樣和RX500系列以及NVIDIA旗下顯示卡進行比較。 Radeon VII在《古墓奇兵:暗影》中,4K、2K、FHD三種解析度下,分別獲得平均42、77、105(FPS)的表現,比RTX 2080稍弱、但較RTX 2070強,同時也比GTX 1080 Ti稍微更好一些。 《刺客教條:奧德賽》的部分由於對手的最佳化一向做得比較好,因此這邊Radeon VII相較之下表現稍弱,但仍然在4K、2K、FHD三種解析度下,分別獲得平均35、49、53(FPS)的表現。另外,Radeon VII也比自家RX500系列各顯示卡CrossFire後的結果都還要更好。 最後則是《極地戰嚎5》,這部分Radeon VII的最佳化就做得不錯了,4K、2K、FHD三種解析度下,分別獲得平均59、104、115(FPS)的表現,比自家RX500所有卡片的表現都還要更好。和對手相比則同樣是介於RTX 2080和RTX 2070之間。 總地來說,從這次Radeon VII和各顯示卡之間的效能比較來看,以目前的Radeon驅動程式環境下,Radeon VII的效能表現單張卡已經足夠打贏RX500系列所有卡片的效能,包含雙卡CrossFire的效能表現,倘若是還在使用RX500系列的玩家,可以考慮升級至Radeon VII,但若是已經在使用RX 590雙卡CrossFire模式的玩家,則是可以先暫緩,因單就數據而言,效能表現大約可逼近Radeon VII的輸出。而若是將Radeon VII拿來和對手的RTX系列來比較的話,平均效能則是坐落在RTX 2080和RTX 2070之間,部份環境下(如3DMark的Fire Strike模式)可超越RTX 2080。 這裡玩家們可能會認為相較之下Radeon VII的效能表現似乎略輸RTX 2080,數據上來看似乎是如此,但不可否認的是,AMD未來仍會持續針對不同環境對Radeon VII進行更多最佳化,未來的效能表現也會進一步提升。價格方面,目前Radeon VII市價約22790台幣、RTX 2080則是22990台幣,相去不遠,那麼相差的就是遊戲本身的實際效能表現。 除了能夠在本文中實際量化的效能表現以外,Radeon VII在本身硬體規格方面仍值得注意,尤其是16GB HMB2記憶體這塊,硬是比RTX 2080的8GB還要大上兩倍,針對未來4K解析度遊戲和創作者影音編輯需求Radeon VII已經做好準備,這部分也是不容小覷。然而NVIDIA日前針對RTX系列顯示卡也推出新世代的DLSS(Deep Learning Super Sampling,深度學習超級取樣)技術,能夠進一步提升整體遊戲效能,這部分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塊,目前只能說Radeon VII和對手的顯示卡之間各有千秋,或許未來AMD也有可能推出自己的DLSS標準(也許叫AMD DLSS?或是叫其他名字),或者運用其他類似的技術,來呈現出自家顯示卡的優勢!總之,就等AMD的表態了!
-
無風扇設計迷你電腦,搭載Pentium Silver N5000處理器的精英ECS LIVA Z2開箱試用
精英(ECS)近年在旗下的迷你主機/迷你電腦產品線中,推出新款ECS LIVA Z2迷你主機,全機大小可以輕易捧在手心中,僅0.8公升的體積大小,卻搭載完整的Windows 10作業系統,並且可藉由搭載的連接埠配置,提供最高4K解析度的影像輸出,可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外型上LIVA Z2維持LIVA系列的方形盒子設計,配色上採用霧面黑呈現低調沉穩的氣息,機身上方則是搭配同心圓線條設計並放上LIVA標誌,左右兩側則是使用蜂巢式開孔來加強機身的散熱能力,同時在右側的面板上也有加入安全鎖的設計。 接下來則是機身前後的連接埠配置,首先是前方除了電源孔以外,提供三組USB 3.0 Type-A供彈性使用、一組USB 3.0 Type-C提供多元的連接方案,最後則是3.5mm耳機孔;機身後方則是另外提供兩組USB 2.0、一組Gigabit RJ-45網路埠,以及兩組HDMI,其中一組更是HDMI 2.0版本,可支援4K@60Hz的影像輸出,以LIVA Z2的輕巧體積來說,可說是超優質的連接埠選擇。 在硬體規格方面,LIVA Z2搭載Intel Pentium Silver N5000處理器,採用的是14nm製程、4C/4T配置,全機TDP僅需6W即可,日常使用超省電,記憶體方面這次收到的版本內建一條goldkey推出的4GB DDR4-2400MHz記憶體,但可自行擴充至最高8GB。儲存空間方面,LIVA Z2內建32GB eMMC的空間供系統使用,但另外也提供2.5吋HDD硬碟的升級空間,讓玩家可以自行升級。 接下來為了讓玩家們快速了解LIVA Z2的基本效能,小編也找了幾款常見的測試軟體快速測試,以便將LIVA Z2的效能量化給玩家們參考。 整體來說,LIVA Z2雖然無法和高階的桌上型電腦相比效能,但在輕巧體積的外型下,依然保有Windows 10完整作業系統的功能,同時還能提供多元的連接埠使用彈性,甚至具備4K@60Hz的影像輸出能力,對於一般日常文書使用來說,LIVA Z2已經綽綽有餘。若是有硬體效能上的需求,LIVA Z2也針對記憶體和硬碟空間提供擴充性,可說是一台非常輕巧方便的迷你隨身主機。 廠商名稱:ECS - 精英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162-1177 廠商網址:
-
光線追蹤(DXR)還不夠,DLSS也全面進擊!顯示卡兩強朝新製程與新技術分歧發展!您選哪一家?
自NVIDIA於2018年第9月推出以來,便以其全新RTX (光線追蹤)技術,讓遊戲畫面的光線反射達到更逼真的呈現,以掀起下世代遊戲畫質的大躍進。為加速GeForce RTX 20系列顯示卡的新舊交替,NVIDIA除了推出自家的各式RTX Demo來呈現其RTX的特效之外,更與不少遊戲廠商合作,推出支援RTX的遊戲Demo。 然而目前真正可以玩到RTX特效的已上市遊戲大作,目前就屬Battlefield V (戰地風雲5),以及NVIDIA在TGS(台北電玩展)現場展示的各款即將陸續推出的RTX遊戲了。此外,知名的測試軟體3DMark也於近期的v2.7版加入全新Port Royal測試場景,可測試RTX的效能,讓一些已經提早入手GeForce RTX 2080 Ti/2080/2070/2060的玩家們,有可以執行的RTX軟體,來呈現其RTX的優勢! 除了質(畫質),也要重視量(效能)!NVIDIA另外也有發表其DLSS (Deep Learning Super Sampling,深度學習超級取樣)技術,也是RTX系列顯示卡的重點特色,該功能運用到深度學習技術,來為遊戲畫面提供更快的反鋸齒修飾,以提升整體遊戲效能,同時也能擁有更好畫質。 目前的遊戲中,除了Final Fantasy XV有提供DLSS的測試項目,讓遊戲可以擁有更好的表現之外,但市售的遊戲中,暫時還沒看到廠商推出正式支援DLSS的新遊戲,或是既有遊戲的改版,讓RTX系列顯示卡的另一項特色沒被好好的發揮出來。 如今農曆年剛過完,終於有市售遊戲大作,也要推出支援DLSS的更新了。首先一樣是Battlefield V,已宣佈於,再搭配先前就已支援DXR Ray-Tracing之下,便可同時擁有更好的畫質與效能表現。 無獨有偶的是,3DMark也搶先於2月初推出,以測試電腦系統在DLSS的整體表現。 是的!AMD剛於農曆年間(2月7日)正式發表採用7奈米製程的Radeon VII,搭配16GB HBM2記憶體,讓。在市場行銷方面,AMD的Radeon VII同樣以贈送3套遊戲的方式,價位設定在與GeForce RTX 2080相同等級,來搶佔市場,而目前在市面上已可買到! 可是AMD除了有7nm,以及16GB HBM2之外呢?雖說這兩項都比NVIDIA的12nm與8或11GB GDDR6還強,但是新的繪圖API (應用程式呼叫介面)呢?包含微軟已於Windows 10 1809版正式加入的DXR (DirectX Raytracing)函式庫,以及DLSS呢?雖說AMD不一定要跟著叫DLSS,但目前這兩項繪圖革新技術,AMD並沒有任何表示,亦即Radeon VII這一代顯示卡,仍舊只有支援當今的DirectX 12/OpenGL/Vulkan標準之外,並沒有其他可以幫助遊戲畫質與效能提升的額外軟體標準。 因此,以玩家的角度來說,若您想要花22K以上來更新顯示卡,您可以選擇AMD Radeon VII (送3套遊戲),或者選擇NVIDIA GeForce RTX 2080 (送1套RTX遊戲)。然而在效能表現相當的情況之下,NVIDIA的顯示卡有多支援雙D (DXR與DLSS)的繪圖「新技術」,而AMD的顯示卡看似只能拿16GB的記憶體以及7奈米的優勢「新製程」來說嘴了! 以目前DXR與DLSS的遊戲還不是很多的情況下,使用哪一家顯示卡似乎沒有什麼差別,然而您花22K以上的費用來買的高階顯示卡,並不會只用個1年而已。而且2019年期間,將會有不少DXR與DLSS遊戲推出。除了NVIDIA官方宣佈的11款DXR遊戲,以及28款DLSS遊戲之外,未來還會有更多支援雙D的遊戲! 當然AMD也沒有說不支援雙D技術,也許其新一代的顯示卡,可能會優先支援DXR技術,畢竟這是微軟的標準,可以先支援!至於DLSS部份,可能AMD會有自己的DLSS標準(也許叫AMD DLSS?或是叫其他名字),或者運用其他類似的技術,來呈現出自家顯示卡的優勢!總之,就等AMD的表態了! 因此,從目前顯示卡兩強,分別朝向「新製程」與「新技術」來分歧發展!您會選哪一家呢?歡迎到我們PCDIY!粉絲團留言!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